第十七回 諸番將守境戍邊 楊國忠承寵薦人 (1)
關燈
小
中
大
哥舒翰攜同吉溫回到涼郡地面,一面安排人協助吉溫核查,一面組織兵力向石堡城進發。看來李隆基志在石堡城,他令陳希烈自朔方、河東兩鎮抽調六萬兵馬,皆歸哥舒翰統轄。這六萬兵馬再加上河西之兵,計有十萬人,哥舒翰自領中軍,再令高秀嚴、張守瑜二將統左右軍,數日間即抵達石堡城下。
高秀嚴與張守瑜帶兵輪番進攻,他們日夜攻打,奈何石堡城墻堅壁厚,他們除了在城下留下一堆屍體,三日三夜竟然難以撼動石堡城半分。
哥舒翰治軍向以嚴酷著名,他看到攻城三日未下,又傷折六千餘人,心中自然怒火萬丈。他令人喚來高、張二人,先是劈頭蓋臉一番辱罵,繼而下令將他們綁起來,欲斬之而示眾。
高秀嚴眼見大禍將至,當即跪倒哀求道:“哥舒大使,石堡城堅固難攻,經此三日攻打,吐蕃人已然疲憊。請哥舒大使暫寄下末將二人項上之頭,以三日為限,容末將戴罪立功。屆時若攻不下此城,我等雖死無悔。”
哥舒翰知道石堡城的詳細,若欲攻取,除了硬攻之外別無他法。眼前二人面臨殺頭之難,若以死相激,許是能逼出他們的殺氣來,於是就允了高秀嚴之請。
這二人死裏逃生,深切地明白了一個道理,即哥舒將軍秉持聖旨,說什麽也要將石堡城拿下,至於死傷多少,那是無妨的。高秀嚴恨聲說道:“張兄,你都瞧見了。三日為期,不是城破,就是我等二人納命。”
張守瑜剛剛從驚悸中逃出,決然說道:“三日之內,我們須驅兵日夜攻打。縱然積屍為山,後續者再踏屍破城,也顧不得了。”
他們到了第三日,果然將石堡城拿下。是時,斜陽夕照,城門前的唐兵屍體堆積如山,其屍體相疊竟然到了城墻垛口處,後續唐兵正是踏著屍山攻入城中。大戰過後,城門前血流成河,腥風彌漫,夕陽與血色相映,實在猙獰無比。
戰後檢點人數,是役死者三萬五千人,傷者無數。
哥舒翰經此一役,將吐蕃人壓迫後退三百裏。他派兵固守石堡城,又在赤嶺築城為塞,兩城遙相呼應,使吐蕃人不敢妄動侵擾之心。哥舒翰此後又在轄區中再歷數戰,名氣愈大,隱然超越了王忠嗣,當地的民謠盛讚哥舒翰:北鬥七星高,哥舒夜帶刀。
至今窺牧馬,不敢過臨洮。
哥舒翰在石堡城激戰正酣的時候,吉溫已將事情辦妥返回長安。他得了李林甫的授意,不再刻意替董延光隱瞞戰情,其與哥舒翰寫就的奏書很客觀地敘述了實際戰情。
這亦為李林甫的本事,時刻關註李隆基的態度變化,進而調整自己行事的尺度,至於犧牲何人,卻與李林甫無關。
李隆基看了哥舒翰與吉溫的奏書,心中若有所思;待此後看到攻取石堡城的捷報,哥舒翰不敢隱瞞其中傷亡情況,李隆基方悟王忠嗣當初持重的原因,就對王忠嗣有另外一番心思了。他於是召來李林甫和陳希烈,有了如此一番談話。
“董延光敗績,欲將責任推至王忠嗣身上,實在可惡。如今王忠嗣已在獄中羈押多日,該是了結的時候了。朕今日召你們前來,就想議論此事。”
李林甫聽吉溫轉述核查情況,再思皇帝心意,明白王忠嗣此次已然逃過大難,遂稟道:“董延光不識地理,一味猛攻,由此勞師敗績,傷折不少,確實有罪。其敗績後不思罪愆,反將責任推至王忠嗣身上,則錯上加錯,應予懲罰。”
陳希烈畢竟心實,說道:“看來石堡城確實易守難攻,此次哥舒翰雖將城池攻下,卻折損甚多。董延光不識深淺,由此敗績……”
李林甫知道皇帝不喜聽到這等話語,遂打斷陳希烈的話頭,說道:“哥舒翰領兵攻城雖傷折一些,畢竟將城池拿下。董延光不識大勢,敗績後還攀誣他人,豈為不識深淺了?”
陳希烈不敢再吭聲。
李林甫又道:“陛下,董延光有罪難贖,王忠嗣也難辭其咎。哥舒翰此次得聖意催促,雖人員傷亡多一些,畢竟將石堡城攻了下來。如此看來,石堡城並非如王忠嗣所言那樣堅不可摧,他此前提調四鎮之兵,大可穩妥排陣,循序攻取。王忠嗣若早奉旨意,定能將石堡城拿下,傷亡也會少許多。”
揣摩聖意,用自己的話將皇帝的心思說出來,此為李林甫的能耐。經過此案的一番折騰,縱使王忠嗣有帥才將能,李隆基說什麽也不會再讓他回到軍中,他於是說道:“好吧,就如李卿所言,王忠嗣與董延光皆有過失,就將他們貶為某郡太守吧。”
皇帝的這句話,就為王忠嗣之案一錘定音,李林甫當初籌謀這件事兒的時候,其首要者意在太子李亨,捎帶將王忠嗣拿下。如此結局雖非李林甫之願,然王忠嗣被貶為太守,從此與軍職無關,也就翦除了太子的最大強援。
李隆基又道:“哥舒翰此次攻城有功,就擢授其為河西節度使吧。李卿,朕這些日子想起你此前說過的話,看來任番將為邊將,其利甚大啊。如今安祿山在東北境連奏凱歌,哥舒翰又新建功,前時高仙芝攻破小勃律,實為例證。”
高仙芝被授為安西節度副使之後,安西節度使夫蒙靈詧即令其帶兵攻打小勃律國。
小勃律國位於蔥嶺之西,都城設在孽多城(現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城)。小勃律國起先為大唐屬國,後來吐蕃勢強,且與大唐交惡,吐蕃拉攏小勃律國,將公主嫁給小勃律王蘇失利為妻,小勃律國由此歸附於吐蕃,與大唐絕交。吐蕃此後以小勃律國為落腳點,進而控制了西北二十餘國,使大唐的西域之路從此斷絕。此後數任安西節度使(包括夫蒙靈詧)皆明小勃律國的位置重要,多次領兵攻打,皆無功而返。
高仙芝就帶領一萬兵馬殺向小勃律國,封常清時任節度判官,郭子儀為振遠軍使隨同遠征。他們過撥換城,入握瑟德,經疏勒,登蔥嶺,涉播密川,路上千辛萬苦,歷百日後到達特勒滿川。
特勒滿川的西南端有一連雲堡,即為小勃律國的北方堡壘。其堡中駐兵千餘,堡南又以山為柵,駐兵九千以為呼應。若拿下此堡,即可揮兵直指小勃律國都城。
其時為夏秋之間,特勒滿川本有積水,夜來又來洪水,滿川成為一片汪洋。高仙芝與當地土人敘話畢,第二日殺牲祭川,然後令將士身帶三日幹糧開始涉水。他們到了連雲堡前,小勃律人並不防備,乍然看到水中出現了唐軍,頓時驚為天人,遂被一鼓而擒。高仙芝此後統軍勢如破竹,很快攻入小勃律國都,將國王及吐蕃公主俘獲,並令封常清將他們解往長安。
經此一役,西域諸國知道吐蕃勢落,遂有七十二國紛紛向大唐歸附。
高仙芝班師回到安西四鎮,夫蒙靈詧得知未經過自己認可,小勃律國國王已被解往長安,就認為高仙芝搶功,頓時勃然大怒。因高仙芝為高麗人,夫蒙靈詧張口閉嘴呼之為“高麗奴”,在那裏破口大罵,並令高仙芝派人將小勃律國國王追回,他要另派人解送報捷。
高仙芝大懼,急忙派人去追封常清。其時封常清已行到朔方地方,聞令後並不折返回身,反而一徑入了京城。
李隆基現在熱衷於開疆拓土,聞聽西域大捷,諸國又覆歸大唐,當然喜上心頭,少不了召見封常清細問究竟。封常清一面詳細稟知了戰況,又捎帶言說了高仙芝現在的境遇。封常清泣涕說道:“高副使立此大功,卻遭遇厄境,許是會憂郁而死。陛下,高副使如此,今後朝廷還有人敢奮勇立功嗎?”
現在皇帝提起了高仙芝之名,李林甫明白其中的曲折,遂稟道:“陛下,安西節度使夫蒙靈詧此前攻打小勃律國無功而返,如今高仙芝建功,他又嫉賢妒能,妄圖貪為己功。微臣竊以為,他實與董延光相似,應當受罰。”
陳希烈也讚同此議。
李隆基臉現怒色道:“對呀,嫉賢妒能,為官者大忌。就召夫蒙靈詧返回,這安西節度使一職,由高仙芝繼任吧。”
李林甫稟道:“陛下聖明。今後安祿山獨擋東北,哥舒翰力逼吐蕃,再與高仙芝聯手,可保大唐西域之路通暢。且陛下待番將以寵信,委之以重托,古往今來,除大唐以外,未之有也,由此可見陛下博大之胸懷。”李林甫本想說李隆基大膽使用番將,實為古往今來第一人,然話到嘴邊,忽然想起太宗皇帝待番將也不差,於是迅速變換言語。
陳希烈也少不了說出一番恭維言語。
太宗皇帝當初大膽使用番將戍邊,那是李世民基於華夷一家的胸懷,視番將為大唐之人,不管將其用在何處俱為正常之事。李隆基卻是得李林甫提醒,認為番將與朝中百官及中土之人沒有瓜葛,且番將驍勇善戰,若重用之,他們除了對皇帝感恩戴德,無覆他心。李世民與李隆基一樣用番將,而李隆基就多了一些機心,祖孫所行看似相同,其實大有區別。
李隆基笑道:“二卿深識朕心,就速去辦理吧。”
李光弼此次被授為隴右節度副使,封常清大得李隆基賞識,也被授為安西節度副使。郭子儀此戰有功,其原來官職畢竟低微,雖增秩一級,並不惹人註意。
至於朔方與河東二鎮,李隆基令李林甫遙領朔方節度使,陳希烈遙領河東節度使。
王忠嗣被貶為漢陽太守,終於脫身牢獄。他被家人接出,由於多日待在潮暗的牢房之中,難見天日,乍見陽光,頓時被刺得睜不開眼睛。
在牢中待得時日頗多,王忠嗣漸漸與同室之人混得廝熟,又與其中一個自稱山人的老者說話最多。
這個老者平時在外最愛串門交結人物,後來被牽入一樁謀逆案子入獄。李隆基現在最恨這些僧人、方士乃至山人與官吏交結,由此易行陰謀之事。這老者得罪入獄,估計其罪名頗大,王忠嗣入獄之時,他已在獄中待了許多時日。他與王忠嗣攀談數句之後,已暗暗猜出其來頭不小,遂好意提醒道:“獄中之人駁雜,你不可妄自說話。萬一有人得到你言語的把柄,肯定會向牢頭首告邀功,則罪加一等。老夫入獄日久,他們連我的名字還不知呢。”
老者這日看到王忠嗣又在那裏長籲短嘆,遂低聲勸道:“王將軍,老夫早知你之威名,可謂戰必破,攻必克。然你蒙難入獄,有一點肯定無疑,即是你遭人暗算了。”
“遭人暗算?我光明磊落,唯以公心行事,又有何人恨我呢?”
“嘿嘿,自古忠賢之人,皆工謀於國而拙於謀己,由此暗箭難防,最易傷身。何人恨你?你身領四鎮節度使,已然犯了別人。你沒有防備之心,就是今日未倒,將來定會跌得更慘。”
王忠嗣默思良久,除了知道董延光為掩蓋敗績攀誣自己之外,實在想不出其他暗算之人。
老者又嘿嘿一笑道:“王將軍日裏想些忠君之事,不似山人偏想些人心幽微之處。王將軍若如山人這樣閑人一個,大可多琢磨別人,看到勢頭不妙即撤身走人。可你為四鎮節度使呀,那是萬萬走不開的。若山人居王將軍位置,首要者須得皇帝信任,再有朝廷重臣維護,另要防同僚屬下行幽暗伎倆。王將軍,這三者缺一不可,你皆能持否?”
王忠嗣默然不應,片刻後方喟然嘆道:“為將者唯忠心鎮邊而已,何必要想這些心思呢?”
“嘿嘿,王將軍若不想,山人就無話可說了。你心中若無這些心思,山人就奉勸你及早離開是非之場吧。若居是非之地,你就不要妄想安靜,那些莫名的是非會一宗宗找上身來。”
“唉,我許是連命都保不住,何談離開不離開呢?”
王忠嗣出獄之後,想起老者的這番話,心中懼意大增。他出獄之際,老者又重重囑咐:“記住,那些暗算之人會註視你的一舉一動。你出獄之後,實為兇險無比,須早早離京避開他們的視線。”
兒子勸王忠嗣去拜見太子,他說父親此次出獄固然是得哥舒翰的力請,然太子暗中相助也有其功。王忠嗣令其閉嘴,一面自家中取出一些財物令兒子送至牢中,讓人尋妥當之人轉贈老者;一面令家人連夜收拾家財裝車,第二日天未亮即赴漢陽上任。
王忠嗣遭逢大難,終究心事難平,一年後即染病郁郁而終,年僅四十五歲。他這期間未曾與太子李亨見過面,然太子卻未忘記他,曾在王忠嗣剛剛到漢陽後派貼身太監李輔國前去探望。
李輔國回東宮向李亨言說了王忠嗣的近況,李亨得知王忠嗣如今形容枯槁,知道他難以走出大難的陰影,不禁唏噓連聲。
李輔國道:“殿下,那王忠嗣似乎換了一個人兒。奴才見了他如入定一般,極少說話,唯奴才辭行的時候,他數番欲言又止,最後方小聲說了一句話。”
“什麽話?”
“他讓奴才轉奏殿下:‘李光弼嚴毅沈果,有大略,乞太子珍視。’”
李亨聞言,當即明白了王忠嗣的深意,其神情也如入定一般。王忠嗣如此說話,儼然向李亨交托後事了。
李隆基經過這場風波,對李林甫如今權傾天下有了些許擔憂。他這日與高力士單獨面對,嘆道:“高將軍,記得朕數年前欲將政事委於李林甫,你當場反對,現在看來,你還是有些道理的。”
高力士答道:“天子巡狩,古之制也。天下大柄,不可假人。若李林甫威勢既成,誰敢覆議之者?”
“不錯,是這個道理。李林甫每事過慎,條理眾務,增修綱紀,中外遷除,皆有恒度,今大唐天下,不可缺了此人。然上下官吏,皆仰李林甫鼻息論事,亦為隱憂。”
高力士聽出皇帝的口吻中,依然對李林甫推崇備至,唯對朝中上下官吏人雲亦雲、毫無主見有些不滿,心中就不以為然。李林甫為相十餘年,確實用心國是,凡事皆有條理,皇帝用著順手,許是認為國家難離此人了。高力士明白自己為內官身份,不敢妄議朝政,其心中雖有想法,只好選擇默然以應。
自開元初年開始,李隆基設立一主一輔兩名宰相,給予主宰相以極大的權力。譬如姚崇在任期內可以大刀闊斧推行新政,使天下氣象為之一新,此後歷任宰相各逞心力,終於實現天下大治。李林甫為相之後,天下已富庶無比,李隆基以為無需再費心力,只要將朝務大致穩定即可,李林甫行事有恒度,如此大稱李隆基之心,這也正是李林甫久任宰相的原因。
李隆基現在的憂慮,即是不許李林甫權傾天下,以致朝中上下皆為附和李林甫的聲音,不過這些想法就沒必要向高力士敘說了。
楊國忠現在春風得意,除了晚間繼續入宮侍奉李隆基計籌之外,白日裏也可以向李隆基單獨奏事。他這日向李隆基奏事完畢,李隆基笑瞇瞇地問道:“國忠呀,你除了理財之能以外,還有識人之能嗎?”
楊國忠久在賭場中浸淫,早已練就了快速反應的能耐。現在皇帝有此問話,其話中指向就比那骰子的變幻無端簡明多了,楊國忠腦中靈光一現即明其意,遂躬身稟道:“陛下,臣昔年多混跡於鄉俚之中,難識能人。然臣所以能侍奉陛下,得益於兩名恩人,臣以為此二人實為有才具之人。”
“嗯,你得章仇兼瓊之薦得以入京,他實為卿之恩人,另一位呢?”
“另一位即是臣昔年東主鮮於仲通了。陛下,鮮於仲通既為蜀中富豪,亦為朝廷散階之官,現任朝議郎。”
“哦,朝議郎為六品秩級。如此說來,你認為此二人為有才具之人了?”
“稟陛下,臣孤陋寡聞,想是因為此二人對臣有恩,方有如此心機,其中不免存有私心了。”
“呵呵,也未必呀。章仇兼瓊為劍南節度使,那鮮於仲通雖為散階之官,非是靠錢換來,朝廷詮選授任皆循資格,他能列身六品,亦非庸才了。”
楊國忠頓時釋然。
李隆基又道:“卿既認為他們為有才具之人,朕就替卿報恩一回,就將他們召入京中為官如何?”
人們心目中歷來重京官輕外官,李隆基於開元初年力推內外官交流,意在使內外官地位平等。然朝廷力促某事,恰恰因為其有缺憾。以內外官為例,雖朝廷力促交流,人們還是戀棧京官,不願出外。章仇兼瓊與鮮於仲通地居蜀郡,與中土相較實為相對偏僻的地方,他們若入為京官,不啻鯉魚躍入龍門。楊國忠聞言大喜,急忙伏地叩首,說道:“陛下聖恩,微臣這就代他們叩謝陛下了。”
“嗯,戶部尚書一職空懸至今,就讓章仇兼瓊入京任此職吧,至於鮮於仲通,先授其為太府少卿吧。”
楊國忠暗自思忖,章仇兼瓊若任戶部尚書,王鉷時為戶部侍郎,自己為戶部度支郎中,這樣對自己其實有利;而自己現任太府卿,太府寺無非職掌邦國倉儲之事,讓鮮於仲通任自己的副職,其實無用。他於是再叩首拜道:“臣再謝陛下聖恩。只是鮮於仲通長於吏事,若授其為太府少卿,非其所長。”
“起來說話吧。卿不欲使鮮於仲通入職太府寺,欲令其往何處呢?”
楊國忠起身答道:“陛下,微臣知道京兆府尹虛懸已久,就讓鮮於仲通入京兆府主持如何?”
“呵呵,鮮於仲通現為六品秩級,授其為太府少卿,已為超授了。京兆府為上郡,其府尹為三品,朕若授之為京兆尹,豈不是大大超授了?”
“臣狂悖無知,全憑聖上之意。”
“也罷,就授鮮於仲通為京兆府少尹吧。待朕看看他是否有才具,再定下步行止吧。”
楊國忠不料今日得了一大註賭財,自己今後在京中就陡然有了兩名強援,心中狂喜無比,又伏地叩首謝恩。李隆基眼觀楊國忠歡喜的模樣,心中也很滿意。
這就是李隆基的思慮結果,他今後要大力培植楊國忠的勢力,以使其與李林甫分庭抗禮,自己就可安穩而居。
李林甫對這次皇帝未與自己相商就授任楊國忠的二位恩人心存不滿,但卻不會如張九齡那樣直諫皇帝,他乖覺地奉聖意頒下制書,授章仇兼瓊為戶部尚書,鮮於仲通為京兆府少尹。回到府中,他又獨居“精思堂”,默默地琢磨這件蹊蹺事兒。
他明白,皇帝既有此行,說明皇帝與自己已有裂隙。那麽這種裂隙是如何形成的呢?
楊國忠能夠接近皇帝,且他近來又有義倉折絹之舉得皇帝讚揚,莫非是楊國忠在皇帝面前進讒言嗎?李林甫很快否定了自己的猜測,因為楊國忠雖有貴妃的庇蔭,其在朝中畢竟無根無底,現在還是諂媚李林甫的當兒,他絕對無膽向皇帝妄進讒言。
至於陳希烈等為數甚少的能夠面聖之人,李林甫根本不相信他們敢對自己動手腳。
李林甫將諸人諸事兒想了一遍,最後得出了結論:莫非禦史臺出了毛病?
禦史臺與其他衙司不同,禦史們的奏書除了可以按序經中書門下署理後上達皇帝,也可以隔過中書門下直接送入皇帝之手。李林甫這日遍尋無果,終於認定許是某位居心叵測的禦史妄自奏書,其中定是敘說自己之短,由此讓皇帝與自己有了隔閡。
是時,禦史臺之主官禦史大夫空置,僅吉溫為禦史中丞主持臺務。李林甫經過詳思後覺得吉溫不適合此職,原因有二:吉溫長於刑獄不通文書,其面對一幫善於舞文弄墨的禦史,實難駕馭;再者吉溫心思活絡,與安祿山暧昧不清,近來又與楊國忠打得火熱,李林甫漸對吉溫心生不滿,因為王鉷的例子就放在眼前,王鉷雖得皇帝寵信,一直對李林甫忠心無比,吉溫與王鉷相比,無疑落在下乘。
李林甫於是有了決定,他要向皇帝推薦王鉷兼知禦史大夫,以掌控禦史臺。至於吉溫,須將他調出禦史臺,找一個閑差使讓他清醒清醒吧。
若想辦妥這件事兒,須對皇帝察言觀色,以掌握好進言的時機,此事也不忙在一時。然有一件急事兒,那是非辦不可的,到了第二日辰時,李林甫罕見地駕臨禦史臺。
李林甫的出行排場今非昔比,前數十丈有金吾衛鳴鑼開道,左右還有數百甲士護衛,雖公卿見之,也紛紛躲避。昔日姚崇、宋璟與張九齡等人為相時,在大街上行走時無非一騎一仆而已,不刻意回避士庶之人。李林甫之所以行如此排場,固然有擺譜樹威的考慮,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,即是他知道自己這些年來結怨甚眾,生怕刺客來襲,遂護衛重重。此前宰相不自視特殊,始終認為自己為普通之人,並不刻意與士庶之人保持距離;李林甫為相十餘年,早將自己視為神人一般,如此就與士庶之人拉開了距離。
吉溫事先不知李林甫要到禦史臺,乍聞恩相駕臨,不禁慌得手腳忙亂,小心翼翼地將李林甫迎入衙中坐定,並問詢恩相此來究竟。
李林甫臉色平淡,吩咐道:“你速將三院禦史及主事以上官吏皆集於此堂,我有話說。”
禦史臺設三院,即臺院、殿院和察院。臺院例設侍禦史六人,掌糾舉百僚入閣承詔,知推、彈、雜事;殿院設殿中侍禦史九人,掌殿庭供奉之議;察院設監察禦史十五人,掌分察百僚,巡按郡縣。另有主簿、主事及令史等官吏。按照朝廷規制,這些人雖秩級不高(如監察禦史僅為八品官員),皆有直接向皇帝上書的權力。
李林甫為相十餘年,深知禦史臺的特殊地位,早依自己的口味將臺內禦史調換了數番。這些人皆得李林甫之恩,聞聽李右相駕臨,皆躬身疾趨而入,然後小心地向李林甫行禮。
李林甫眼觀這些人魚貫而入,他知道這些人皆經自己之手得以進入禦史臺。盡管這樣,李林甫對他們並不放心。李林甫深知,這個世界上最靠不住的就是人心了,別看他們人人對自己恭謹非常,焉知其內心到底在打什麽主意呢?
眼見人員到齊,吉溫躬身說道:“右相大人,除了到郡縣巡視三人未回,臺內人員皆集於此,就請右相大人問話吧。”
李林甫露出他那慣常的笑容,眼光在堂內慢慢掃射一圈,然後開口說道:“我多年來忙於冗事,竟然未入禦史臺一回。呵呵,禦史臺掌邦國刑憲典章之政令,以肅正朝列,如今天下殷富,朝野秩序井然,這其中就有禦史臺的功勞。林甫其實早就應該來慰問諸位了。今日方來,其實有些晚了。”
吉溫急忙答道:“右相大人日理萬機,卻心系禦史臺,實為我輩幸運。”
其他人也紛紛說話,無非是些恭維與感激之語。
李林甫將手一揮,堂內頓時鴉雀無聲,他又緩緩說道:“諸位不用自謙。如今朝列端莊,方使天下秩序井然,實為天下殷富、四方來朝的基石。若歸根溯源,此為禦史臺職掌所在,有此好處,又有誰敢與禦史臺爭功呢?”
座下諸人當然喜笑顏開。
李林甫又接著道:“聖上昨日與我談起此事,聖心也頗為歡喜。然我當時心有隱憂,夜裏竟然為之難寐,我今日因之不入中書省,就直奔禦史臺了。”
眾人看到李林甫的臉色漸至鄭重,其心皆提起來,就愈發無聲地關註李林甫下面的言語。
“中書省右補闕杜琎的事兒,諸位想來皆已知聞了吧?”
吉溫答道:“杜琎無端妄語,竟然上書言說天下黑暗,由此抹煞聖上大治之功,實為忤逆之言。後來我等聽說杜琎不過被貶為縣令,心中甚為不平。杜琎此罪,雖殺之也不解恨,誰讓聖上與右相宅心仁厚呢?”
中書省有右補闕,門下省有左補闕,皆為六品官,其與諫議大夫功能相似,即隨時諫朝政及皇帝詔敕之失。數月前,右補闕杜琎不知犯了哪一根筋,寫了一道洋洋五千言的奏書。李林甫見其中多寫天下諸失,且許多事兒皆為李林甫所為,他當即扣下此書不讓李隆基看到,僅向李隆基淡淡說到杜琎大逆不道予以貶官,李隆基對一個六品官員毫不在意,就隨口同意了。
李林甫厲聲道:“杜琎職掌與諸位有些相似,其固然可以言無不忌,也不該顛倒黑白胡說八道呀?譬如天下殷富,四方來朝,杜琎卻妄說危機四伏,實為曇花一現,諸位能讚同其言嗎?不說諸位,就是到田野裏隨便尋來一個老農夫,他也不會讚同杜琎之言的。”
眾人紛紛頷首讚同。
李林甫又長嘆一聲,說道:“我之隱憂,恒由此起啊!為人為官者,首要者須判斷大勢,不可逆勢而動。杜琎之所以被貶官,就是不明此節。”
吉溫此時已大致明白了李林甫的來意,躬身說道:“右相大人仁慈為懷,剛才諄諄所言,其實還是為著下官們的身家著想。”
李林甫微微頷首道:“哦,就是這話。若天下雕敝,亂象紛生,此情正是諸位大展身手的時機。方今天下花團錦簇,國勢蒸蒸日上,諸位應順應大勢,多添好言才是。那些沒來由的添亂混賬之語,諸位須以杜琎為鑒,今後還是少說為佳。”
眾人見李林甫推心置腹,於是紛紛答應。
李林甫此時腦中晃過一物,心中就有了一番精辟之語:“諸位皆知宮中的立仗馬嗎?”
宮中規制,每日寅牌之時,宮中正殿側宮門外,皆有八匹廄馬分列左右廂,以為儀仗,候仗下即散。這些駿馬皆養得高大威壯,以顯儀仗之威,是為立仗馬。禦史臺的禦史官秩雖低,然皆有入宮面聖的機會,他們此前對立仗馬不太註意,現在李林甫提起,他們紛紛憶起了立仗馬的模樣。
李林甫繼續說道:“這些立仗馬日常按三品之俸予以豆料,由此被養得膘肥體壯,它們立在殿前,頗有威儀之狀。然立仗馬之所以能為立仗馬,就在於它們立在殿前須終日無聲,若有馬妄自鳴叫一聲,就會被黜而不用。嘿嘿,被黜之馬今後雖欲不鳴,妄想再享受三品俸料,它還能失而覆得嗎?”
李林甫的這番話最符合其身份,其以宰相之身說出威脅之語,以堵塞眾人言路;此前張九齡等人鄙薄李林甫少文,這番話即為最好的註腳,因為這句話以馬來喻官,實有侮辱之意,其中透露出李林甫內心的極度刻薄。
眾人默默品味李林甫的話,座下又是一片寂靜。
李林甫生怕眾人不明白,又加重語氣說道:“當今聖上實為不世出的明主,諸臣欲順之尚且不暇,哪有時辰說些不恭順之言呢?”
吉溫當即說道:“諸位,右相大人這番話,實為我輩自身著想。請右相大人放心,今後自下官為始,皆牢記右相大人這番金玉良言,不敢妄行其是。”
座下眾人心向李林甫者為多,於是紛紛出言向李林甫表達忠心。李林甫見今日已達到此行的效果,臉色再覆燦爛,遂在眾人簇擁下離開禦史臺。
後數日,李林甫向李隆基建言,欲改授吉溫為戶部侍郎,王鉷為禦史大夫,李隆基當即準奏。楊國忠聽到這個風聲後,認為太府卿與禦史大夫雖同秩級,禦史大夫卻能尋任何人的毛病,就比太府卿風光多了,也找李隆基求為禦史大夫。
李隆基道:“卿善理財之事,如何又瞧中禦史臺了?”
楊國忠當然不敢說禦史大夫較之太府卿要風光許多的理由,僅說若兼知禦史大夫,可以更加有利於理財。李隆基信了他的這番鬼話,說道:“授任王鉷為禦史大夫的制書已發,朕不能朝令夕改。也罷,卿既認為有利於理財之事,就權在禦史臺兼知禦史中丞吧。”
楊國忠急忙謝恩。
楊國忠之所以堅執入禦史臺兼職,其內心中實有與王鉷較勁兒的心意。
王鉷現在不再兼職戶部侍郎,從而入主禦史臺,看似與戶部沒有了幹系,然他身兼的二十餘使卻並未拱手交出。則他現在雖不在戶部任職,此前的財稅大權一絲未失。楊國忠因新近立功得皇帝寵愛,早對王鉷手中的實權虎視眈眈,他之所以如此,緣於他有更大的覬覦。
賭徒的心理,往往得勝時傲視天下,而手風差時,又有患得患失之心,模樣兒不免猥瑣順承。楊國忠現在春風得意,乍然又成三品大員,其下一個賭註當然不屑於同秩級的王鉷,他之所以與王鉷較勁,其實意在李林甫的宰相之位。
楊國忠入朝數年,對權傾天下的李林甫獻媚有加,甚至不惜充當李林甫的先鋒打手。然他慢慢冷眼旁觀,漸漸瞧清楚了李林甫行事的路數。其路數之一,即是身邊要有一幫得力的幫手。
李隆基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高秀嚴與張守瑜帶兵輪番進攻,他們日夜攻打,奈何石堡城墻堅壁厚,他們除了在城下留下一堆屍體,三日三夜竟然難以撼動石堡城半分。
哥舒翰治軍向以嚴酷著名,他看到攻城三日未下,又傷折六千餘人,心中自然怒火萬丈。他令人喚來高、張二人,先是劈頭蓋臉一番辱罵,繼而下令將他們綁起來,欲斬之而示眾。
高秀嚴眼見大禍將至,當即跪倒哀求道:“哥舒大使,石堡城堅固難攻,經此三日攻打,吐蕃人已然疲憊。請哥舒大使暫寄下末將二人項上之頭,以三日為限,容末將戴罪立功。屆時若攻不下此城,我等雖死無悔。”
哥舒翰知道石堡城的詳細,若欲攻取,除了硬攻之外別無他法。眼前二人面臨殺頭之難,若以死相激,許是能逼出他們的殺氣來,於是就允了高秀嚴之請。
這二人死裏逃生,深切地明白了一個道理,即哥舒將軍秉持聖旨,說什麽也要將石堡城拿下,至於死傷多少,那是無妨的。高秀嚴恨聲說道:“張兄,你都瞧見了。三日為期,不是城破,就是我等二人納命。”
張守瑜剛剛從驚悸中逃出,決然說道:“三日之內,我們須驅兵日夜攻打。縱然積屍為山,後續者再踏屍破城,也顧不得了。”
他們到了第三日,果然將石堡城拿下。是時,斜陽夕照,城門前的唐兵屍體堆積如山,其屍體相疊竟然到了城墻垛口處,後續唐兵正是踏著屍山攻入城中。大戰過後,城門前血流成河,腥風彌漫,夕陽與血色相映,實在猙獰無比。
戰後檢點人數,是役死者三萬五千人,傷者無數。
哥舒翰經此一役,將吐蕃人壓迫後退三百裏。他派兵固守石堡城,又在赤嶺築城為塞,兩城遙相呼應,使吐蕃人不敢妄動侵擾之心。哥舒翰此後又在轄區中再歷數戰,名氣愈大,隱然超越了王忠嗣,當地的民謠盛讚哥舒翰:北鬥七星高,哥舒夜帶刀。
至今窺牧馬,不敢過臨洮。
哥舒翰在石堡城激戰正酣的時候,吉溫已將事情辦妥返回長安。他得了李林甫的授意,不再刻意替董延光隱瞞戰情,其與哥舒翰寫就的奏書很客觀地敘述了實際戰情。
這亦為李林甫的本事,時刻關註李隆基的態度變化,進而調整自己行事的尺度,至於犧牲何人,卻與李林甫無關。
李隆基看了哥舒翰與吉溫的奏書,心中若有所思;待此後看到攻取石堡城的捷報,哥舒翰不敢隱瞞其中傷亡情況,李隆基方悟王忠嗣當初持重的原因,就對王忠嗣有另外一番心思了。他於是召來李林甫和陳希烈,有了如此一番談話。
“董延光敗績,欲將責任推至王忠嗣身上,實在可惡。如今王忠嗣已在獄中羈押多日,該是了結的時候了。朕今日召你們前來,就想議論此事。”
李林甫聽吉溫轉述核查情況,再思皇帝心意,明白王忠嗣此次已然逃過大難,遂稟道:“董延光不識地理,一味猛攻,由此勞師敗績,傷折不少,確實有罪。其敗績後不思罪愆,反將責任推至王忠嗣身上,則錯上加錯,應予懲罰。”
陳希烈畢竟心實,說道:“看來石堡城確實易守難攻,此次哥舒翰雖將城池攻下,卻折損甚多。董延光不識深淺,由此敗績……”
李林甫知道皇帝不喜聽到這等話語,遂打斷陳希烈的話頭,說道:“哥舒翰領兵攻城雖傷折一些,畢竟將城池拿下。董延光不識大勢,敗績後還攀誣他人,豈為不識深淺了?”
陳希烈不敢再吭聲。
李林甫又道:“陛下,董延光有罪難贖,王忠嗣也難辭其咎。哥舒翰此次得聖意催促,雖人員傷亡多一些,畢竟將石堡城攻了下來。如此看來,石堡城並非如王忠嗣所言那樣堅不可摧,他此前提調四鎮之兵,大可穩妥排陣,循序攻取。王忠嗣若早奉旨意,定能將石堡城拿下,傷亡也會少許多。”
揣摩聖意,用自己的話將皇帝的心思說出來,此為李林甫的能耐。經過此案的一番折騰,縱使王忠嗣有帥才將能,李隆基說什麽也不會再讓他回到軍中,他於是說道:“好吧,就如李卿所言,王忠嗣與董延光皆有過失,就將他們貶為某郡太守吧。”
皇帝的這句話,就為王忠嗣之案一錘定音,李林甫當初籌謀這件事兒的時候,其首要者意在太子李亨,捎帶將王忠嗣拿下。如此結局雖非李林甫之願,然王忠嗣被貶為太守,從此與軍職無關,也就翦除了太子的最大強援。
李隆基又道:“哥舒翰此次攻城有功,就擢授其為河西節度使吧。李卿,朕這些日子想起你此前說過的話,看來任番將為邊將,其利甚大啊。如今安祿山在東北境連奏凱歌,哥舒翰又新建功,前時高仙芝攻破小勃律,實為例證。”
高仙芝被授為安西節度副使之後,安西節度使夫蒙靈詧即令其帶兵攻打小勃律國。
小勃律國位於蔥嶺之西,都城設在孽多城(現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城)。小勃律國起先為大唐屬國,後來吐蕃勢強,且與大唐交惡,吐蕃拉攏小勃律國,將公主嫁給小勃律王蘇失利為妻,小勃律國由此歸附於吐蕃,與大唐絕交。吐蕃此後以小勃律國為落腳點,進而控制了西北二十餘國,使大唐的西域之路從此斷絕。此後數任安西節度使(包括夫蒙靈詧)皆明小勃律國的位置重要,多次領兵攻打,皆無功而返。
高仙芝就帶領一萬兵馬殺向小勃律國,封常清時任節度判官,郭子儀為振遠軍使隨同遠征。他們過撥換城,入握瑟德,經疏勒,登蔥嶺,涉播密川,路上千辛萬苦,歷百日後到達特勒滿川。
特勒滿川的西南端有一連雲堡,即為小勃律國的北方堡壘。其堡中駐兵千餘,堡南又以山為柵,駐兵九千以為呼應。若拿下此堡,即可揮兵直指小勃律國都城。
其時為夏秋之間,特勒滿川本有積水,夜來又來洪水,滿川成為一片汪洋。高仙芝與當地土人敘話畢,第二日殺牲祭川,然後令將士身帶三日幹糧開始涉水。他們到了連雲堡前,小勃律人並不防備,乍然看到水中出現了唐軍,頓時驚為天人,遂被一鼓而擒。高仙芝此後統軍勢如破竹,很快攻入小勃律國都,將國王及吐蕃公主俘獲,並令封常清將他們解往長安。
經此一役,西域諸國知道吐蕃勢落,遂有七十二國紛紛向大唐歸附。
高仙芝班師回到安西四鎮,夫蒙靈詧得知未經過自己認可,小勃律國國王已被解往長安,就認為高仙芝搶功,頓時勃然大怒。因高仙芝為高麗人,夫蒙靈詧張口閉嘴呼之為“高麗奴”,在那裏破口大罵,並令高仙芝派人將小勃律國國王追回,他要另派人解送報捷。
高仙芝大懼,急忙派人去追封常清。其時封常清已行到朔方地方,聞令後並不折返回身,反而一徑入了京城。
李隆基現在熱衷於開疆拓土,聞聽西域大捷,諸國又覆歸大唐,當然喜上心頭,少不了召見封常清細問究竟。封常清一面詳細稟知了戰況,又捎帶言說了高仙芝現在的境遇。封常清泣涕說道:“高副使立此大功,卻遭遇厄境,許是會憂郁而死。陛下,高副使如此,今後朝廷還有人敢奮勇立功嗎?”
現在皇帝提起了高仙芝之名,李林甫明白其中的曲折,遂稟道:“陛下,安西節度使夫蒙靈詧此前攻打小勃律國無功而返,如今高仙芝建功,他又嫉賢妒能,妄圖貪為己功。微臣竊以為,他實與董延光相似,應當受罰。”
陳希烈也讚同此議。
李隆基臉現怒色道:“對呀,嫉賢妒能,為官者大忌。就召夫蒙靈詧返回,這安西節度使一職,由高仙芝繼任吧。”
李林甫稟道:“陛下聖明。今後安祿山獨擋東北,哥舒翰力逼吐蕃,再與高仙芝聯手,可保大唐西域之路通暢。且陛下待番將以寵信,委之以重托,古往今來,除大唐以外,未之有也,由此可見陛下博大之胸懷。”李林甫本想說李隆基大膽使用番將,實為古往今來第一人,然話到嘴邊,忽然想起太宗皇帝待番將也不差,於是迅速變換言語。
陳希烈也少不了說出一番恭維言語。
太宗皇帝當初大膽使用番將戍邊,那是李世民基於華夷一家的胸懷,視番將為大唐之人,不管將其用在何處俱為正常之事。李隆基卻是得李林甫提醒,認為番將與朝中百官及中土之人沒有瓜葛,且番將驍勇善戰,若重用之,他們除了對皇帝感恩戴德,無覆他心。李世民與李隆基一樣用番將,而李隆基就多了一些機心,祖孫所行看似相同,其實大有區別。
李隆基笑道:“二卿深識朕心,就速去辦理吧。”
李光弼此次被授為隴右節度副使,封常清大得李隆基賞識,也被授為安西節度副使。郭子儀此戰有功,其原來官職畢竟低微,雖增秩一級,並不惹人註意。
至於朔方與河東二鎮,李隆基令李林甫遙領朔方節度使,陳希烈遙領河東節度使。
王忠嗣被貶為漢陽太守,終於脫身牢獄。他被家人接出,由於多日待在潮暗的牢房之中,難見天日,乍見陽光,頓時被刺得睜不開眼睛。
在牢中待得時日頗多,王忠嗣漸漸與同室之人混得廝熟,又與其中一個自稱山人的老者說話最多。
這個老者平時在外最愛串門交結人物,後來被牽入一樁謀逆案子入獄。李隆基現在最恨這些僧人、方士乃至山人與官吏交結,由此易行陰謀之事。這老者得罪入獄,估計其罪名頗大,王忠嗣入獄之時,他已在獄中待了許多時日。他與王忠嗣攀談數句之後,已暗暗猜出其來頭不小,遂好意提醒道:“獄中之人駁雜,你不可妄自說話。萬一有人得到你言語的把柄,肯定會向牢頭首告邀功,則罪加一等。老夫入獄日久,他們連我的名字還不知呢。”
老者這日看到王忠嗣又在那裏長籲短嘆,遂低聲勸道:“王將軍,老夫早知你之威名,可謂戰必破,攻必克。然你蒙難入獄,有一點肯定無疑,即是你遭人暗算了。”
“遭人暗算?我光明磊落,唯以公心行事,又有何人恨我呢?”
“嘿嘿,自古忠賢之人,皆工謀於國而拙於謀己,由此暗箭難防,最易傷身。何人恨你?你身領四鎮節度使,已然犯了別人。你沒有防備之心,就是今日未倒,將來定會跌得更慘。”
王忠嗣默思良久,除了知道董延光為掩蓋敗績攀誣自己之外,實在想不出其他暗算之人。
老者又嘿嘿一笑道:“王將軍日裏想些忠君之事,不似山人偏想些人心幽微之處。王將軍若如山人這樣閑人一個,大可多琢磨別人,看到勢頭不妙即撤身走人。可你為四鎮節度使呀,那是萬萬走不開的。若山人居王將軍位置,首要者須得皇帝信任,再有朝廷重臣維護,另要防同僚屬下行幽暗伎倆。王將軍,這三者缺一不可,你皆能持否?”
王忠嗣默然不應,片刻後方喟然嘆道:“為將者唯忠心鎮邊而已,何必要想這些心思呢?”
“嘿嘿,王將軍若不想,山人就無話可說了。你心中若無這些心思,山人就奉勸你及早離開是非之場吧。若居是非之地,你就不要妄想安靜,那些莫名的是非會一宗宗找上身來。”
“唉,我許是連命都保不住,何談離開不離開呢?”
王忠嗣出獄之後,想起老者的這番話,心中懼意大增。他出獄之際,老者又重重囑咐:“記住,那些暗算之人會註視你的一舉一動。你出獄之後,實為兇險無比,須早早離京避開他們的視線。”
兒子勸王忠嗣去拜見太子,他說父親此次出獄固然是得哥舒翰的力請,然太子暗中相助也有其功。王忠嗣令其閉嘴,一面自家中取出一些財物令兒子送至牢中,讓人尋妥當之人轉贈老者;一面令家人連夜收拾家財裝車,第二日天未亮即赴漢陽上任。
王忠嗣遭逢大難,終究心事難平,一年後即染病郁郁而終,年僅四十五歲。他這期間未曾與太子李亨見過面,然太子卻未忘記他,曾在王忠嗣剛剛到漢陽後派貼身太監李輔國前去探望。
李輔國回東宮向李亨言說了王忠嗣的近況,李亨得知王忠嗣如今形容枯槁,知道他難以走出大難的陰影,不禁唏噓連聲。
李輔國道:“殿下,那王忠嗣似乎換了一個人兒。奴才見了他如入定一般,極少說話,唯奴才辭行的時候,他數番欲言又止,最後方小聲說了一句話。”
“什麽話?”
“他讓奴才轉奏殿下:‘李光弼嚴毅沈果,有大略,乞太子珍視。’”
李亨聞言,當即明白了王忠嗣的深意,其神情也如入定一般。王忠嗣如此說話,儼然向李亨交托後事了。
李隆基經過這場風波,對李林甫如今權傾天下有了些許擔憂。他這日與高力士單獨面對,嘆道:“高將軍,記得朕數年前欲將政事委於李林甫,你當場反對,現在看來,你還是有些道理的。”
高力士答道:“天子巡狩,古之制也。天下大柄,不可假人。若李林甫威勢既成,誰敢覆議之者?”
“不錯,是這個道理。李林甫每事過慎,條理眾務,增修綱紀,中外遷除,皆有恒度,今大唐天下,不可缺了此人。然上下官吏,皆仰李林甫鼻息論事,亦為隱憂。”
高力士聽出皇帝的口吻中,依然對李林甫推崇備至,唯對朝中上下官吏人雲亦雲、毫無主見有些不滿,心中就不以為然。李林甫為相十餘年,確實用心國是,凡事皆有條理,皇帝用著順手,許是認為國家難離此人了。高力士明白自己為內官身份,不敢妄議朝政,其心中雖有想法,只好選擇默然以應。
自開元初年開始,李隆基設立一主一輔兩名宰相,給予主宰相以極大的權力。譬如姚崇在任期內可以大刀闊斧推行新政,使天下氣象為之一新,此後歷任宰相各逞心力,終於實現天下大治。李林甫為相之後,天下已富庶無比,李隆基以為無需再費心力,只要將朝務大致穩定即可,李林甫行事有恒度,如此大稱李隆基之心,這也正是李林甫久任宰相的原因。
李隆基現在的憂慮,即是不許李林甫權傾天下,以致朝中上下皆為附和李林甫的聲音,不過這些想法就沒必要向高力士敘說了。
楊國忠現在春風得意,除了晚間繼續入宮侍奉李隆基計籌之外,白日裏也可以向李隆基單獨奏事。他這日向李隆基奏事完畢,李隆基笑瞇瞇地問道:“國忠呀,你除了理財之能以外,還有識人之能嗎?”
楊國忠久在賭場中浸淫,早已練就了快速反應的能耐。現在皇帝有此問話,其話中指向就比那骰子的變幻無端簡明多了,楊國忠腦中靈光一現即明其意,遂躬身稟道:“陛下,臣昔年多混跡於鄉俚之中,難識能人。然臣所以能侍奉陛下,得益於兩名恩人,臣以為此二人實為有才具之人。”
“嗯,你得章仇兼瓊之薦得以入京,他實為卿之恩人,另一位呢?”
“另一位即是臣昔年東主鮮於仲通了。陛下,鮮於仲通既為蜀中富豪,亦為朝廷散階之官,現任朝議郎。”
“哦,朝議郎為六品秩級。如此說來,你認為此二人為有才具之人了?”
“稟陛下,臣孤陋寡聞,想是因為此二人對臣有恩,方有如此心機,其中不免存有私心了。”
“呵呵,也未必呀。章仇兼瓊為劍南節度使,那鮮於仲通雖為散階之官,非是靠錢換來,朝廷詮選授任皆循資格,他能列身六品,亦非庸才了。”
楊國忠頓時釋然。
李隆基又道:“卿既認為他們為有才具之人,朕就替卿報恩一回,就將他們召入京中為官如何?”
人們心目中歷來重京官輕外官,李隆基於開元初年力推內外官交流,意在使內外官地位平等。然朝廷力促某事,恰恰因為其有缺憾。以內外官為例,雖朝廷力促交流,人們還是戀棧京官,不願出外。章仇兼瓊與鮮於仲通地居蜀郡,與中土相較實為相對偏僻的地方,他們若入為京官,不啻鯉魚躍入龍門。楊國忠聞言大喜,急忙伏地叩首,說道:“陛下聖恩,微臣這就代他們叩謝陛下了。”
“嗯,戶部尚書一職空懸至今,就讓章仇兼瓊入京任此職吧,至於鮮於仲通,先授其為太府少卿吧。”
楊國忠暗自思忖,章仇兼瓊若任戶部尚書,王鉷時為戶部侍郎,自己為戶部度支郎中,這樣對自己其實有利;而自己現任太府卿,太府寺無非職掌邦國倉儲之事,讓鮮於仲通任自己的副職,其實無用。他於是再叩首拜道:“臣再謝陛下聖恩。只是鮮於仲通長於吏事,若授其為太府少卿,非其所長。”
“起來說話吧。卿不欲使鮮於仲通入職太府寺,欲令其往何處呢?”
楊國忠起身答道:“陛下,微臣知道京兆府尹虛懸已久,就讓鮮於仲通入京兆府主持如何?”
“呵呵,鮮於仲通現為六品秩級,授其為太府少卿,已為超授了。京兆府為上郡,其府尹為三品,朕若授之為京兆尹,豈不是大大超授了?”
“臣狂悖無知,全憑聖上之意。”
“也罷,就授鮮於仲通為京兆府少尹吧。待朕看看他是否有才具,再定下步行止吧。”
楊國忠不料今日得了一大註賭財,自己今後在京中就陡然有了兩名強援,心中狂喜無比,又伏地叩首謝恩。李隆基眼觀楊國忠歡喜的模樣,心中也很滿意。
這就是李隆基的思慮結果,他今後要大力培植楊國忠的勢力,以使其與李林甫分庭抗禮,自己就可安穩而居。
李林甫對這次皇帝未與自己相商就授任楊國忠的二位恩人心存不滿,但卻不會如張九齡那樣直諫皇帝,他乖覺地奉聖意頒下制書,授章仇兼瓊為戶部尚書,鮮於仲通為京兆府少尹。回到府中,他又獨居“精思堂”,默默地琢磨這件蹊蹺事兒。
他明白,皇帝既有此行,說明皇帝與自己已有裂隙。那麽這種裂隙是如何形成的呢?
楊國忠能夠接近皇帝,且他近來又有義倉折絹之舉得皇帝讚揚,莫非是楊國忠在皇帝面前進讒言嗎?李林甫很快否定了自己的猜測,因為楊國忠雖有貴妃的庇蔭,其在朝中畢竟無根無底,現在還是諂媚李林甫的當兒,他絕對無膽向皇帝妄進讒言。
至於陳希烈等為數甚少的能夠面聖之人,李林甫根本不相信他們敢對自己動手腳。
李林甫將諸人諸事兒想了一遍,最後得出了結論:莫非禦史臺出了毛病?
禦史臺與其他衙司不同,禦史們的奏書除了可以按序經中書門下署理後上達皇帝,也可以隔過中書門下直接送入皇帝之手。李林甫這日遍尋無果,終於認定許是某位居心叵測的禦史妄自奏書,其中定是敘說自己之短,由此讓皇帝與自己有了隔閡。
是時,禦史臺之主官禦史大夫空置,僅吉溫為禦史中丞主持臺務。李林甫經過詳思後覺得吉溫不適合此職,原因有二:吉溫長於刑獄不通文書,其面對一幫善於舞文弄墨的禦史,實難駕馭;再者吉溫心思活絡,與安祿山暧昧不清,近來又與楊國忠打得火熱,李林甫漸對吉溫心生不滿,因為王鉷的例子就放在眼前,王鉷雖得皇帝寵信,一直對李林甫忠心無比,吉溫與王鉷相比,無疑落在下乘。
李林甫於是有了決定,他要向皇帝推薦王鉷兼知禦史大夫,以掌控禦史臺。至於吉溫,須將他調出禦史臺,找一個閑差使讓他清醒清醒吧。
若想辦妥這件事兒,須對皇帝察言觀色,以掌握好進言的時機,此事也不忙在一時。然有一件急事兒,那是非辦不可的,到了第二日辰時,李林甫罕見地駕臨禦史臺。
李林甫的出行排場今非昔比,前數十丈有金吾衛鳴鑼開道,左右還有數百甲士護衛,雖公卿見之,也紛紛躲避。昔日姚崇、宋璟與張九齡等人為相時,在大街上行走時無非一騎一仆而已,不刻意回避士庶之人。李林甫之所以行如此排場,固然有擺譜樹威的考慮,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,即是他知道自己這些年來結怨甚眾,生怕刺客來襲,遂護衛重重。此前宰相不自視特殊,始終認為自己為普通之人,並不刻意與士庶之人保持距離;李林甫為相十餘年,早將自己視為神人一般,如此就與士庶之人拉開了距離。
吉溫事先不知李林甫要到禦史臺,乍聞恩相駕臨,不禁慌得手腳忙亂,小心翼翼地將李林甫迎入衙中坐定,並問詢恩相此來究竟。
李林甫臉色平淡,吩咐道:“你速將三院禦史及主事以上官吏皆集於此堂,我有話說。”
禦史臺設三院,即臺院、殿院和察院。臺院例設侍禦史六人,掌糾舉百僚入閣承詔,知推、彈、雜事;殿院設殿中侍禦史九人,掌殿庭供奉之議;察院設監察禦史十五人,掌分察百僚,巡按郡縣。另有主簿、主事及令史等官吏。按照朝廷規制,這些人雖秩級不高(如監察禦史僅為八品官員),皆有直接向皇帝上書的權力。
李林甫為相十餘年,深知禦史臺的特殊地位,早依自己的口味將臺內禦史調換了數番。這些人皆得李林甫之恩,聞聽李右相駕臨,皆躬身疾趨而入,然後小心地向李林甫行禮。
李林甫眼觀這些人魚貫而入,他知道這些人皆經自己之手得以進入禦史臺。盡管這樣,李林甫對他們並不放心。李林甫深知,這個世界上最靠不住的就是人心了,別看他們人人對自己恭謹非常,焉知其內心到底在打什麽主意呢?
眼見人員到齊,吉溫躬身說道:“右相大人,除了到郡縣巡視三人未回,臺內人員皆集於此,就請右相大人問話吧。”
李林甫露出他那慣常的笑容,眼光在堂內慢慢掃射一圈,然後開口說道:“我多年來忙於冗事,竟然未入禦史臺一回。呵呵,禦史臺掌邦國刑憲典章之政令,以肅正朝列,如今天下殷富,朝野秩序井然,這其中就有禦史臺的功勞。林甫其實早就應該來慰問諸位了。今日方來,其實有些晚了。”
吉溫急忙答道:“右相大人日理萬機,卻心系禦史臺,實為我輩幸運。”
其他人也紛紛說話,無非是些恭維與感激之語。
李林甫將手一揮,堂內頓時鴉雀無聲,他又緩緩說道:“諸位不用自謙。如今朝列端莊,方使天下秩序井然,實為天下殷富、四方來朝的基石。若歸根溯源,此為禦史臺職掌所在,有此好處,又有誰敢與禦史臺爭功呢?”
座下諸人當然喜笑顏開。
李林甫又接著道:“聖上昨日與我談起此事,聖心也頗為歡喜。然我當時心有隱憂,夜裏竟然為之難寐,我今日因之不入中書省,就直奔禦史臺了。”
眾人看到李林甫的臉色漸至鄭重,其心皆提起來,就愈發無聲地關註李林甫下面的言語。
“中書省右補闕杜琎的事兒,諸位想來皆已知聞了吧?”
吉溫答道:“杜琎無端妄語,竟然上書言說天下黑暗,由此抹煞聖上大治之功,實為忤逆之言。後來我等聽說杜琎不過被貶為縣令,心中甚為不平。杜琎此罪,雖殺之也不解恨,誰讓聖上與右相宅心仁厚呢?”
中書省有右補闕,門下省有左補闕,皆為六品官,其與諫議大夫功能相似,即隨時諫朝政及皇帝詔敕之失。數月前,右補闕杜琎不知犯了哪一根筋,寫了一道洋洋五千言的奏書。李林甫見其中多寫天下諸失,且許多事兒皆為李林甫所為,他當即扣下此書不讓李隆基看到,僅向李隆基淡淡說到杜琎大逆不道予以貶官,李隆基對一個六品官員毫不在意,就隨口同意了。
李林甫厲聲道:“杜琎職掌與諸位有些相似,其固然可以言無不忌,也不該顛倒黑白胡說八道呀?譬如天下殷富,四方來朝,杜琎卻妄說危機四伏,實為曇花一現,諸位能讚同其言嗎?不說諸位,就是到田野裏隨便尋來一個老農夫,他也不會讚同杜琎之言的。”
眾人紛紛頷首讚同。
李林甫又長嘆一聲,說道:“我之隱憂,恒由此起啊!為人為官者,首要者須判斷大勢,不可逆勢而動。杜琎之所以被貶官,就是不明此節。”
吉溫此時已大致明白了李林甫的來意,躬身說道:“右相大人仁慈為懷,剛才諄諄所言,其實還是為著下官們的身家著想。”
李林甫微微頷首道:“哦,就是這話。若天下雕敝,亂象紛生,此情正是諸位大展身手的時機。方今天下花團錦簇,國勢蒸蒸日上,諸位應順應大勢,多添好言才是。那些沒來由的添亂混賬之語,諸位須以杜琎為鑒,今後還是少說為佳。”
眾人見李林甫推心置腹,於是紛紛答應。
李林甫此時腦中晃過一物,心中就有了一番精辟之語:“諸位皆知宮中的立仗馬嗎?”
宮中規制,每日寅牌之時,宮中正殿側宮門外,皆有八匹廄馬分列左右廂,以為儀仗,候仗下即散。這些駿馬皆養得高大威壯,以顯儀仗之威,是為立仗馬。禦史臺的禦史官秩雖低,然皆有入宮面聖的機會,他們此前對立仗馬不太註意,現在李林甫提起,他們紛紛憶起了立仗馬的模樣。
李林甫繼續說道:“這些立仗馬日常按三品之俸予以豆料,由此被養得膘肥體壯,它們立在殿前,頗有威儀之狀。然立仗馬之所以能為立仗馬,就在於它們立在殿前須終日無聲,若有馬妄自鳴叫一聲,就會被黜而不用。嘿嘿,被黜之馬今後雖欲不鳴,妄想再享受三品俸料,它還能失而覆得嗎?”
李林甫的這番話最符合其身份,其以宰相之身說出威脅之語,以堵塞眾人言路;此前張九齡等人鄙薄李林甫少文,這番話即為最好的註腳,因為這句話以馬來喻官,實有侮辱之意,其中透露出李林甫內心的極度刻薄。
眾人默默品味李林甫的話,座下又是一片寂靜。
李林甫生怕眾人不明白,又加重語氣說道:“當今聖上實為不世出的明主,諸臣欲順之尚且不暇,哪有時辰說些不恭順之言呢?”
吉溫當即說道:“諸位,右相大人這番話,實為我輩自身著想。請右相大人放心,今後自下官為始,皆牢記右相大人這番金玉良言,不敢妄行其是。”
座下眾人心向李林甫者為多,於是紛紛出言向李林甫表達忠心。李林甫見今日已達到此行的效果,臉色再覆燦爛,遂在眾人簇擁下離開禦史臺。
後數日,李林甫向李隆基建言,欲改授吉溫為戶部侍郎,王鉷為禦史大夫,李隆基當即準奏。楊國忠聽到這個風聲後,認為太府卿與禦史大夫雖同秩級,禦史大夫卻能尋任何人的毛病,就比太府卿風光多了,也找李隆基求為禦史大夫。
李隆基道:“卿善理財之事,如何又瞧中禦史臺了?”
楊國忠當然不敢說禦史大夫較之太府卿要風光許多的理由,僅說若兼知禦史大夫,可以更加有利於理財。李隆基信了他的這番鬼話,說道:“授任王鉷為禦史大夫的制書已發,朕不能朝令夕改。也罷,卿既認為有利於理財之事,就權在禦史臺兼知禦史中丞吧。”
楊國忠急忙謝恩。
楊國忠之所以堅執入禦史臺兼職,其內心中實有與王鉷較勁兒的心意。
王鉷現在不再兼職戶部侍郎,從而入主禦史臺,看似與戶部沒有了幹系,然他身兼的二十餘使卻並未拱手交出。則他現在雖不在戶部任職,此前的財稅大權一絲未失。楊國忠因新近立功得皇帝寵愛,早對王鉷手中的實權虎視眈眈,他之所以如此,緣於他有更大的覬覦。
賭徒的心理,往往得勝時傲視天下,而手風差時,又有患得患失之心,模樣兒不免猥瑣順承。楊國忠現在春風得意,乍然又成三品大員,其下一個賭註當然不屑於同秩級的王鉷,他之所以與王鉷較勁,其實意在李林甫的宰相之位。
楊國忠入朝數年,對權傾天下的李林甫獻媚有加,甚至不惜充當李林甫的先鋒打手。然他慢慢冷眼旁觀,漸漸瞧清楚了李林甫行事的路數。其路數之一,即是身邊要有一幫得力的幫手。
李隆基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